2)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新闻_盛夏198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1991年就这么过去了,元旦过后,紧接着就是1992年,又是个意义重大的年份。

  东欧俄国那边的无序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,徐柠这边继续用飞机往回拉东西。

  不过,东西是拉回来了,怎么用又是个大问题。

  公司已经有的产业,比如半导体相关的,就专门成立团队,负责消化吸收。而公司没有的产业,比如汽车,就专门成立一家汽车公司。

  这样一来,公司的人员很快再次膨胀起来。

  研发人员都已经突破了两万人,全部员工加起来更是接近四万人,而且预期还会大幅增长。

  总而言之,接下来显然是大幅扩张的阶段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公司的各个分公司很多已经开始盈利了。

  手机成功打入欧美市场,三个月里就已经卖出去了五千多部,利润超过两百万美元,而且盈利还在以每月百分之十的高速增长中。

  而凭借着在自家笔记本跟手机上的成功运用,电池部门也很快找到了合作商,至今也盈利过百万美元。

  在拆分部分研发部门后,加上市场扩张的情况下,今年征途公司的盈利也有了大幅增长,全年盈余超过两亿美元。要知道,公司1991年的研发支出已经达到了一百亿,研发支出持续高速增长,但盈利却反倒继续增加了。

  其实,有这样的盈利结果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RMB相比美元的持续贬值。

  1990年的时候还是一比四点多,1991年就变成了一比五点多,这还是不采用浮动汇率的情况。等到1994年放开汇率,立刻变成了一比八点多。

  而公司赚的是美元,但支出却是RMB,从汇率变化中获得了大笔额外收益。

  ……

  1992年的春天似乎格外暖和一些。

  春节刚过,南方就传来了谈话的消息,对国内经济界来说,这无疑是个重磅新闻。至此之后,市场经济被正式放在了台前,发展方向被正式确立。

  很多人都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,从年初开始,国内私营企业数量开始剧增。仅仅在京城,从二月开始,每个月新增公司超过两千家,增量是去年的两三倍,甚至出现了公司执照不够发放,要去隔壁津市调运的情况。

  以中关村为例,去年只有两千多家企业,今年年底将变成五千多家。

  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反应,公职人员辞职经商成为潮流,还有外资投资大量增加。

  全国都在经济热潮中往前跑着,但李维却忙着从东欧往回薅羊毛,已经顾不上国内的事情了。

  “我现在真的忙不过来了,这边一堆的事,离不开。国内投资现在又热成这样,我觉得这样的机会都不能错过,要不你先找人接手一段时间?”电话里,李维的声音透着无奈。

  “好吧。”徐柠说道。“你觉得谁能顶一阵?”

  “要不就我的副总吧。他对业务熟悉,而且我们沟通方便。”

  “那就先这样决定。你什么时候能回来?”

  “不一定,清单上的目标还有五分之一没完成,我尽量在六月之前回去吧。”

  “好,你在那边也注意安全。毕竟在国外,人生地不熟的。”

  “明白,那就这样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