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24章:王欲兴兵伐国_战国大司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——据说这个公孙彊很擅长捕捉飞禽,因此得到曹悼公的器重,被封为「司城(司空)」。

  公孙彊向曹悼公提出了一个所谓称霸的策略,得到了曹悼公的认可与支持。

  然后,曹国就断绝了与晋国的关系,并且派兵攻打宋国,结果派出去的军队被宋国击败,并且宋国还派兵反攻曹国。

  本来在宋国与曹国的矛盾中,晋国本来就偏袒宋国,毕竟宋国自宋襄公称霸中原失败后,便转而支持晋国、抗拒楚国,是晋国压制楚国的坚实盟友,不像曹国曾几次投降于楚国。

  而这次曹国自己作死,晋国干脆连调解的使者也不派了,任凭宋国吞并了曹国。

  所以说,宋国攻伐郑国与曹国,其实都有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在背后撑腰,且又名正言顺,当然不会遭到世人的指责。

  但这次宋王偃准备攻伐滕国,滕国既没有失德之处,又没有得罪宋国,在没有任何大义的情况下贸然攻伐滕国,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。

  更要命的是,滕国是儒家当今的圣贤「孟子」试图重新恢复“井田制”的试验国,也是目前中原诸侯中绝无仅有的仍在沿用“井田制”的国家,宋国无端攻打滕国,势必因此得罪儒家。

  再加上没有像“晋国”那样的强国给宋国撑腰,总而言之,宋国攻伐滕国,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“惠盎怎么会坐视君主做出这样的决定?”蒙荐难以置信地说道。

  在他看来,主张“王道”、推崇“德治”的惠盎,不应该会坐视宋王偃做出这样糊涂的决定啊。

  听闻此言,蒙箪皱着眉头说道:“此事我亦询问过亓官大人,据亓官大人所知,不知什么缘故,惠盎已被免去了相位,如今担任国相的,乃是一名叫做「仇赫」的人。亓官大人猜测,可能就是这个仇赫,教唆大王攻伐滕国。”

  “仇赫?”

  屋内众人面面相觑,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。

  虽然心中有诸般不愿,但君命不可违,除非蒙氏一族企图谋反,否则,他们就必须听从宋王偃的王命,派出族人跟随王师作战。

  想了想,前家司马蒙羑问道:“宗主,不知彭城要求我诸家族出兵多少?”

  “十乘之兵!”蒙箪面无表情地说道。

  听闻此言,屋内诸人顿时面色大变。

  乘,乃是当代的一种兵制。

  通常所说的「一乘之兵」,即是以一辆战车为核心的一个步兵编制,包括三名立于战车上作战的「甲士」以及七十二名普通的步卒,总共七十五人——在那三名甲士中,由一人担任「车吏」指挥作战,蒙仲的祖父蒙舒与父亲蒙瞿,生前就一直担任「车吏」。

  一乘之兵是七十五人,那么十乘之兵就是七百五十人,也难怪屋内的众人面色大变。

  当然,虽然彭城要求像蒙氏一族这样的大家族每家派出十乘兵力,但也应该并非是实数,假如蒙氏派出个七八乘兵力,其实也不会遭到处罚。

  并且,这些派出去的族兵,也并非个个都要求蒙氏子弟,比如用家奴、流民抵数,其实也是允许的,否则的话,蒙氏一族族内的男丁都不足七百五十人,如何能派出十乘之兵?

  然而反过来说,蒙氏一族也不能全部都用家奴、流民充数,最起码得有一半得是蒙氏子弟,否则的话这支族兵就几乎没有丝毫的战斗力。

  “在族内各户摊派吧,最起码凑出两百名族人,余下的,便用家奴、流民充数。”

  在交代完后,蒙箪叹息着说道:“蒙擎,你是家司马,这件事就由你来负责。”

  “是,宗主。”蒙擎抱拳应道。

  片刻后,长老蒙荐拄着拐杖徐徐走出宗族的祖屋,满脸忧愁之色。

  他蒙氏一族,如今总共也就只有两百余户族人,眼下宗主要求聚集两百名族人,平摊下来也就是说每户都要有一人从军,包括他一家,也包括蒙伯、蒙仲兄弟那一家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