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21章:再会田文【二合一】_战国大司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起了他儿子赵嘉的不满,导致赵嘉起兵叛乱。

  这场内乱,让赵氏元气大伤,使得中山国趁机摆脱了魏赵两家的控制。【PS:这些赵国篇有,这里就不解释了。】

  再说韩国,韩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靠近西边的秦国,在秦简公、秦惠公、秦出公这三代君主时还好,直到秦献公继位后,秦国开始向中原进兵,首当其冲的便是魏韩两国——更要命的是,秦献公是得到魏国支持才坐上了秦国君主的位置,因此秦国的主要进攻目标就成为了韩国。

  待等秦献公过世,秦孝公继位,一个叫做卫鞅的男人从魏国前往秦国,在秦国施行了商鞅变法,使得秦国变得更加强盛,进攻中原的力度也因此变得更强。

  不夸张地说,在战国先期,正是韩国替中原诸国挡住了一心向中原扩张的秦国,且因此元气大伤,以至于原本与魏、赵两国实力不相上下的韩国,不到一百年工夫,就衰弱到了几乎与宋王偃时代的宋国平起平坐的地步,愧对“三晋之一”的称誉。

  当然,以上所述只是赵、韩两国自身的隐患,但魏国之所以能在初期称霸中原,凭借的可不是赵、韩两国的衰弱,而是自身的变法图强。

  在三晋立国的初期,赵氏因为内乱变得衰弱,但韩国尚未变弱——此时的秦国还不强,当时的三晋还是颇为团结的,几度联合对外扩张,比如攻打郑国。

  然而这几次联合出兵,赵国因为地处河北,几乎捞不到什么好处——纵使分到土地也只是一块飞地,根本派不上用处,于是几次下来,赵国非但没捞到什么利益,反而因此变得更加衰弱,很快就与魏韩两国分道扬镳,自顾自去攻打中山国、代地、林胡。

  但魏韩两国,则因为这几次对外扩张迅速增强实力,且在此期间,魏国当代君主魏文侯魏斯,重用西门豹、子夏、翟璜、魏成、李悝、吴起、乐羊等人,富国强兵、开辟疆土,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河西,向北越国赵国覆亡了中山国(中山第一次被灭),向东击败齐国,向南击败了,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。

  随后,魏文侯过世,其子「魏武侯魏击」继位,再次将魏国的强盛推上新的高度,在位期间攻打秦国、楚国、赵国、齐国,几乎是吊打诸国。

  直到魏武侯过世,他的两个儿子魏公子罃、魏公子缓因此争夺君位而爆发内战,魏国这才由盛转衰,逐渐走向衰弱,虽然后来因为名将庞涓的出现,使得魏国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兴盛,没想到却被齐国的田忌、孙膑二人两度击败,导致魏国的实力迅速衰弱,以至于现如今,曾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之久的魏国,国力竟已不如秦、齐、赵三国,只能屈辱的排在第四位。

  导致魏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?

  记得在前来大梁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