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八百零五章 花团锦簇_国潮198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定的命运。

  只不过愿望虽然是美好的,但“东方卓别林”这条路实在不好走。

  面对许多难以解决的客观问题,这父子俩自己筹备的第一部《父与子》就难产了。

  要知道,此时共和国的电影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。

  想要拍摄一部电影,必须由电影厂接受国家任务,或提出计划。

  经由国家批准,才能组织编剧、导演、摄制组,进行生产。

  影片完成后,还要接受电影局审查。

  最后再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,才能在全国的影院里发行放映。

  演员和导演都不能想拍什么就拍什么,得厂里让拍什么才能拍什么。

  另外意识形态上,喜剧片也不受待见。

  以片种而论,哪怕是具有教育意义的“喜剧片”,地位也远低于“艺术片”。

  说白了,如同公务员一样存在的电影从业人员,从上到下,只关心艺术成就和能否拿奖。

  根本没人在乎人民群众是否喜闻乐见,没人在乎喜剧片低成本,高票房的经济利益。

  甚至八十年初期,一些导演拍的艺术片是刻意去远离群众生活的,他们反倒以票房高为耻。

  所以在拍摄之初,这“求名分”的一关就先把父子俩给难住了。

  哪怕有《夕照街》的良好反响和热度在前,全没用。

  这样一来,他们就不得不低声下气四处求人,千方百计的找门路,给自己的电影弄“准生证”。关键是上赶着不是买卖啊,求人哪儿是那么好求的?

  这个过程注定会受到歧视,甚至是饱含屈辱的。

  像去年,陈培斯曾特地坐火车带着他们自己做的剧本远赴“西影厂”。

  却没想到,那个因支持艺术片为“第五代导演”们集体感念的西影厂厂长,甚至都懒得出来见他。

  只派一个副厂长很随便的翻了翻剧本,就明确的做了回绝。

  “这类电影我们不做。”

  再往后,陈培斯无一例外都撞上了这样敷衍的软钉子。

  于是回去之后疲惫不堪的跟陈老爷子一商量,只能迫于无奈,采取“先上车后补票”的办法。

  那就是去外面想办法拉来投资,靠自己的力量先拍摄电影再说。

  这爷儿俩把美好希望寄予在了未来的运气上,认为或许拍完了电影,“名额”问题就解决了呢?

  没准那些电影厂也是怕给了“名额”,他们再提出资金和演员的要求,这才借口推脱的。

  可谁能想到啊,等好不容易拉来了投资吧,剧组也凭着四处求人攒起来了。

  但电影刚要开拍,却飞来横祸,他们居然被人举报到了电影局那里。

  上面马上勒令停止,不许他们再拍了。

  这一下陈氏父子可是着了大急了,最后都把陈老爷子逼着跑到电影局领导办公室里拍桌子的地步。

  亏得陈老爷子人缘好,许多老同志都看不过去了,有求情的,有过问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