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一八章 成长_永不下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一切,则不再受任何陈规陋习的掣肘。

  权衡利弊,对食物来源的获取,含水量高、结构复杂的植物类食材,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,动物性食材则完全由合成渠道获得,

  这是“盘古”权衡利弊的决断。

  眼前的餐盘里,食物,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形,米饭、青菜和菌菇类,都是真实的自然产物,而肉片、鱼排和牛奶,则完全由“造饭机”合成,虽然来源各不一样,但吃到嘴里,普通人并无法分辨出区别。

  退一步讲,对今天的净土民众而言,真实的肉类、禽蛋,原本也很多年没吃到过了。

  食物真正的味道,究竟如何,“造饭机”的产出品,会不会逐渐在口味上出现漂移,最终与原版大相径庭,这的确是个问题。

  不过,在今天这样的时代,又有谁会在乎食物“本来的味道”呢。

  旧时代,寻常人的短暂一生,充满辛劳,因而对进食等寥寥无几的消遣,格外在意,进而衍生出无数所谓“珍贵食材”的凡此种种,表面上,是对食物极其挑剔,实质上则反映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。

  而在今天,当生活成为一种真正的自我实现,吃饭,只不过是为了活着,至多稍加消遣,口感究竟是否和原版相同,根本没人会在乎。

  何况在净土相关研究机构里,始终保留有旧时代的家畜、家禽之样本。

  只要化学成分、物理结构都近似,一般而言,食材的口感就不会改变,多年来的不定期对照测试可以确保这点。

  对方然来说,食材,口感,这些都无所谓,他一边吃饭、一边望向列车外的广阔世界,纬度逐渐增高的大地,开始出现大片的落叶阔叶林,和开阔的原野,人类活动的痕迹,则几乎完全消失不见。

  只有按导航提示,在列车经过旧时代的城市坐标时,极目眺望,

  才能看到远方那坟冢般矗立的,钢筋水泥的遗迹。

  城市,旧时代的人类聚集地,在文明时代几乎完全废弃,除一部分因历史、文化等价值而被保留外,其余都在露天环境中,自生自灭。

  列车一路前行,速度不快,按目前的行进方式,会在两天两夜后抵达白令海峡,经由跨海大桥进入北大陆,再经过两天一夜的旅程,才能抵达目的地之一,毗邻北大陆西部海岸线的封闭城“白露”。

  位于旧时代的湾区,距离曾经的大学城——伯克利,也并不遥远。

  这里,是方然在“表世界”的第一站。

  前生的记忆,现在已十分模糊,一边吃饭,方然出神的眺望着,那阻隔在透明管壁外的广袤田野。

  经过自然课程的的学习,他知道,就在此时此刻,这广阔无边的大地上,正有无数尺寸极其微小的机器人,在翻动土壤,收集落叶,打扫草叶与树干的每一个角落,用这种方式维持生物圈的正常运转,

  替代原本无数微生物在生存时,顺便为之的效应。

  如果不是这样,现在,盖亚大地上想必已堆积了无数动、植物的残骸,

  甚至一个遍布尸体的大坟场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