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12章双方难处_明末之新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布这一次乘坐着他们刘家的舰队,沿着海岸北上,抵达浮山所刘家专用码头,这里就是后世的青岛,但是目前还没有全面开发,只是作为刘氏家族的私人码头而存在,他们通过这里,把货物运往海外各地去,大做海外贸易,赚了许多的钱。

  大明是有禁海政策的,而且大明的水师也都严厉的执这一条政策,有谁人敢把货物拉到海外去或者是走私,肯定会受到严惩。

  但是这些水师将领和兵力对于刘家的势力来说,就相当于一个笑话,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办法。

  刘家就是当地的巡抚,当地最大的官员,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,他想要走私,谁人敢管?更重要的是刘家在走私的时候,也分成了许多份,所有参与的人或者势力,都给了不少的钱粮。

  这种好处均分,利益均分的做法,是获得所有人的支持与赞美的,因为你不可能连刘家给的钱都不要,如果刘家如此的知情识趣,给你们送来了金银财宝和钱粮你都不要,非要跟他们作对,那他们送上来的可就是刀子了。

  刘福气就是这一带的主持人,他可是拥有极强能力的一个人,笑眯眯的,一团和气,非常的厉害,把浮山这里一带经营得像铁桶一样。

  现任的即墨知县宋献策就是刘家一手提拔出来的人,简直就相当门人一样,因为刘家大量资金的注入,令浮山这里发展的非常的快。

  这里的发展就与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同,大明传统的发展方式,都是在水陆交通要地建立一座城市,然后把百姓迁移过去,然后逐步发展。

  但是浮山这里他首先就是因海洋贸易而兴旺起来,首先就是在海边建立码头,然后建立各种仓库,办事处,他是一个因走私和码头而逐渐兴起来的新兴城市。

  刘布他想直接的就把这座城市叫做青岛,但是却是被他父亲所拒绝了,当地确实有人把这一带称为青岛之说。

  青岛这个名称,原指小青岛,也叫琴岛,以岛上山岩耸秀,林木蓊郁而得名。青岛之名的出现,就典籍文献来看,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景泰年间,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

  万历七年,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,主持《即墨县志》的编纂,可以说,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。尽管青岛在当时,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,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,亦被许铤所提及。

  在许铤编撰的《地方事宜议·海防》中,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:“本县东南滨海,即中国东界,望之了无津涯,惟岛屿罗峙其间。岛之可人居者,曰青、曰福、曰管、曰白马、曰香花、曰田横、曰颜武。”

  这里说的青,即是指青岛,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,在许铤的眼里,小小的一个青岛,不仅可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