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95章 颜真卿之死_剪辑十大忠臣,各大帝王起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去说理!

  所以当李希烈起兵造反的时候,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招安,理由冠冕堂皇:

  天幕之上,卢杞对着皇帝说道,

  “颜公素有威望,诸多军镇节度皆是佩服不已,陛下派他去宣谕圣旨,不用派遣军队便能安定叛乱。

  颜公,您该不会推脱吧?”

  嗯?

  关键是皇帝还真的信了!

  “颜公,以为如何?”

  皇帝陛下开口了,明显就是想让派他去。

  满朝文武愣住了,宰相这不是打击报复吗?所有人都愣愣的看着这一切,

  但他们不是颜真卿,所以没有人敢开口,更没有人敢得罪当朝宰相。

  除了皇帝,谁都知道,这无异于送羊入虎口。

  甚至颜真卿自己,也知道此行是有去无回。

  他完全可以称病不去,公卿百官,谁也不会为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臣,就算唐德宗也不敢强求。

  派一个国家元老孤身去平叛,用当时大臣李勉的话说,叫“贻朝廷羞”,丢人啊!

  颜真卿出列,拖着老迈的身躯拱手说道:

  “回禀陛下,臣愿意出使!”

  没有太多的借口,也没有太多的推脱,只是寥寥数语便一口应承了下来!

  儒家认为,世界并不完美,人需要自身担负起救世的责任。

  而颜真卿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生,所以他选择了义无反顾,

  就像当年安禄山造反,河北二十四郡望风而降,只有他颜真卿首举义旗,孤身抗贼。

  他们颜氏家族,在那场战争中被杀三十余口,几乎惨遭灭门。

  当他用蘸满血泪的秃毫为他战死的侄子写下祭文的时候,他也曾痛苦的发问:

  “天不悔祸,谁为荼毒”?上天的恩慈何在?

  为什么人们要遭受这样多的苦难?如今面临抉择,

  他再一次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仰,道义所在,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”。

  此行必定凶多吉少,亲友相别之际,不免有生离死别的悲哀。

  有朋友想阻拦他,颜真卿却坦然地吩咐了遗骨归葬的后事,

  并说:“君命也,焉避之!”

  这就是颜真卿,永远学不会明哲保身,

  永远赤诚天真,永远昂首向前。

  在冷冽的寒风中,车驾义无反顾地奔赴许州。

  天幕之上,颜真卿来到了叛军大营!

  孤身直入大营!

  然而迎接他的不是礼仪乐队,,颜真卿一到贼营,李希烈的上千个养子就对他拔刀相向,谩骂不已。

  而颜真卿丝毫不为所动。

  随后天幕上,隐暗的角落内只有两人的对话!

  “颜真卿,表现如何?”

  “不动如山,面不改色!”

  ……

  “颜真卿,可愿归降于我!”

  “回禀节帅,不曾,这老东西还嘴硬的很!”

  ……

  “颜真卿,近些日子在做什么?关了这么久,他还死不悔改?”

  “节帅……”

  “吞吞吐吐作甚,还不如实道来?”

  “颜真卿……在给自己写墓志文,祭文,已经写好了遗表。”

  “好,好哇,他不是想死吗?去给老子挖个坑把他埋了!”

  ……

  颜真卿给唐德宗写好了遗书,做好了殉国的准备。

  随着唐军局势的增强,形势发生变化。

  或许是李希烈害怕自己叛乱的事情被暴露,李希烈决定杀害颜真卿。

  李希烈派出自己的两位部下来到颜真卿的住所对颜真卿说,如果不投降就烧死颜真卿。

  颜真卿大义凛然的跑向干柴火堆,被他人拉住,颜真卿幸免于难。

  后由于李希烈的弟弟死于非命,李希烈的生气火上加油,派出宦官前去将颜真卿杀害!

  天幕之上播放着颜真卿赴死前的画面:

  在秋风萧瑟的八月,李希烈派遣部下和宦官去蔡州诛杀颜真卿。

  宦官到后,先喊:“有敕!”

  颜真卿下拜。

  随后宦官宣读诏书,说皇帝要赐死他。

  颜真卿说:“老臣无状,罪当死,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?”

  宦官答道:“从大梁来。”

  颜真卿明白过来,宦官是奉李希烈之命而来,于是怒骂道:“

  叛贼耳,何敢称敕!”

  。。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