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152、龙标_从UP主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成康那边,于是有了《流夏》。

  他之前没有细想,以为负责给素材拉线编剧的陆端存懂青水方言。

  直到不久前才知道字幕是河州老乡,青华人文学院的杨衣帮忙弄的。

  而前几天孟时和杨衣见面,吃了顿饭。

  她说自己准备帮《流夏》运作影片公映许可证。

  公映许可证就是龙标,有这个标志意味着《流夏》摇身一变成为院线电影。

  总局有规定,院线电影拍摄前需要向省电影局提供剧本(梗概)用来报备公示,取得《拍摄许可证》。

  有了拍摄许可证之后,电影才能正式开拍,如果没有经过这项程序,未经备案公布或立项批准的电影剧本不得拍摄,拍摄完成的影片不予受理审查。

  从这项规定来看,《流夏》都已经拍完,自然不符合龙标的获取原则。

  但孟时上传的哔站的并不是陆成康剪辑的那个版本。

  陆成康的版本,画面的整体色彩浓烈,除了主要事件,他刻意淡化人物个体的存在,用了大量孟时认为无意义的空镜头,树、鸟,田野、远山、乡村全景穿插其中。

  他这么做直接导致叙事节奏缓慢、散乱,但也让观看的人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。

  而孟时的版本正好相反,他聚焦的是人,主线就是围绕刘夏的成长展开,里面穿插最多的是孩子之间的玩闹,剪辑风格凌厉快速,节奏明快。

  两人的风格差异,从配乐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。

  陆成康用的是楼三的《风蚀》。

  风蚀,即风的侵蚀作用,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、磨蚀并被带走的过程。

  与之对应的是“乡村的荒芜无法阻挡”,儿童和老人在这种环境下,如遭风蚀。

  而孟时用的是《菊次郎的夏天》,也就是久石让的“summer”。

  《菊次郎的夏天》,讲述的是小男孩和隔壁的叔叔去东京找母亲的途中,发生的一系列故事。

  《菊次郎的夏天》归类是公路片。

  如果让孟时把自己剪辑《流夏》归类,他会将它也归于公路片。

  《流夏》不仅是刘夏的成长之旅,也是孟时的心灵之旅。

  就像《菊次郎的夏天》里,男孩和叔叔分别,问,你叫什么名字呀。

  大叔说,叫菊次郎啊,混蛋,快走吧。

  《菊次郎的夏天》,原来大叔才是菊次郎。

  孟时和陆成康两人用相同的素材,不同的剪辑,讲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。

  所以,杨衣打算把陆端存根据视频素材写的文本,送去电影局申报立项,先拿到《拍摄许可证》,再把陆成康剪辑的版本拿去送审,最终拿下公映许可证。

  这么操作无疑是可行的,问题是为什么要这么做。

  杨衣说自己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,她是人文学院的副教授,主攻汉语言文学,目前正在参与“语保工程”。

  语保工程的全称是“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