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418章:大明的阶段_日月江山永为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经很优秀了,有些缺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再说这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缺点。

  “喏,这个你看看,回头应该能用得上。”

  朱棣从一旁拿过了一封奏折交到了大孙子的手里,也顺便转移开了话题。

  “这是什么?”朱瞻垶接过奏折,但却惊讶的发现奏折封面上一个字都没有。

  一般来说,奏折上面都会上署上奏者的姓名以及官职,少数人可以只署名,比如说内阁和六部尚书,也有不署名的,但最起码也会在封面上写下请奏、上奏、奏疏等字样。

  但这封奏折上啥都没有。

  “这是吕震整理的,里面有自太祖爷重启和改制之后的科举过程、经验以及所出现的问题,你拿回去看看,应该会有帮助。”

  朱棣笑着给大孙子解释了一下,同时也说明了这东西是有多重要。

  “这次是你第一次主持科举,而且后面还会伴随着你的大婚,所以不能够马虎,也不能出现问题。”

  “小问题尚可,毕竟你是第一次,不管是官员还是天下百姓都不会对你太过苛刻,但是大问题不能出现。”

  “之前你让礼部和吏部联办,锦衣卫和腾骧卫监控的法子很好,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杜绝科举舞弊的情况出现,但爷爷觉得还不够。”

  “孙儿知道。”朱瞻垶微微欠身,跟老爷子说起了自己的想法。

  “孙儿大孙等会试开考之日亲自去监考,到时候应该会起到效果的。”

  “你亲自去?”朱棣原本还想说说这事儿,但没想到大孙子早就打算好了。

  “那你打算去监考哪一场?还是说三场都去?”

  “去第一场和第三场!”面对老爷子的疑问,朱瞻垶立刻就给出了答案。

  提到明清时期的科举,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,但是科举也不可能只考校八股文,还有其他的。

  科举会试共计三场:初场,试经义二道,四书义一道;二场,试论一道,判五道,诏、浩、表、内科一道。三场,试经史时务策五道。

  “可以,既不显得你很闲,又有头有尾。”朱棣点头表示赞同。

  会试其实不是特别的重要,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其实是士子中最拔尖的那一批,也就是对国家大事有独到见解的人。

  除了这一小撮尖子之外,剩下的人大部分都会在县官这种级别的小官上蹉跎一生而不得寸进。

  这不是说这些人就不重要,这些人构成的是大明的地基,当然很重要,但那一小撮尖子是大明的柱石,甚至会直接影响着大明未来的兴盛衰败。

  比如说于谦。

  想到于谦,朱瞻垶不由得又叹了口气。

  他现在其实很需要于谦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激进,但却也不失保守的官员,可按照历史来说于谦今年才不过十六岁。

  按照历史的进程,于谦还得等到七年之后才会高中。

  “叹什么气?”朱棣很是敏锐地抓住了大孙子叹气的声音。

  “没什么。”不说还好,老爷子这一说朱瞻垶就又叹了一口气。

  “就是感觉现如今咱们大明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,所需要的官员也和以往不同,不知道这一成不变的科举能不能选拔出来我们所需要的官员。”

  一个王朝的初建、巩固、发展、扩张和衰败等不同的时期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才,而之前的大明其实是在巩固这个阶段,但现在不一样了。

  草原、安南、建州和奴儿干都司平定,大明正式踏入了发展和扩张这个阶段,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观念先进且有激进心里的官员。

  但想想大明的科举内容,朱瞻垶觉得悬。

 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于谦,这种等级的人才一代王朝能出几个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0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